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天津科技迈向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日期: 2009年09月17日 13:45       来源:科技部
【字号:

一、天津从模仿制造迈向自主创新

天津的科技力量在新中国的发展中,不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拼搏,为共和国工业发展、国防现代化、民生需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津在国家和市的大力支持下,广大科技人员勇攀科学高峰,在化学、数学、物理学、力学、化工、生命科学与干细胞、光学与激光、内燃机燃烧、纳米材料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理论上的突破,形成了一批两院院士、知名专家领衔的具有国内外影响的创新团队。这些为天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人才资源。

1、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初期创造出数百个第一

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由面临着海外封锁,许多工业领域都属于空白。天津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发挥聪敏才智,为新中国研制开发出数百项填补国内空白的国产工业产品。如1951年第一台国产高速柴油机、第一部500门自动交换机、第一辆无轨电车,1954年国产第一台粗纱机、1955年第一块国产手表,1956年国产第一台高速并纱机和整经机。

2、在风雨中依然攀登科技高峰

1957年开展的反右派斗争以及文革十年动乱,天津与全国一样,科技工作受到严重冲击和影响。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天津广大科技人员依然面向共和国的迫切需求,忘我工作,陆续在“两弹一星”国家工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交换树脂上取得突破,助两弹腾空。自1956年至1960年间,南开大学何炳林院士开发出国家急需的离子交换树脂,发明了多孔树脂,导致了我国许多新型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和一类新型吸附分离材料-吸附树脂的诞生,不仅用于核燃料铀的提取,有的树脂也用于链霉素纯化等工业领域,开创了我国自主创新的离子交换树脂产业。成果获得多次、多项国家科技奖励。何炳林院士于2004年度获得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

何炳林院士在离子交换树脂研究开发上做出重大贡献

在太阳电池开发上努力攀登高峰,为我国卫星插上翅膀。1959年9月15日,时属四机部的四十六所利用直拉法拉制出我国第一颗实用直拉硅单晶。1960年,时属四机部的第十八研究所,研制出了P/N型太阳电池,转换效率达到6%,成为我国自行研制出的第一个太阳电池。1971年太阳电池单体电池和卫星方阵小组合板首次应用于中国“实践一号”卫星上,在空间运行了8年多时间。在随后的五十年里为我国历次航空航天工程提供了太阳能电池系统。

 

   新中国第一块太阳电池          天津十八所太阳能电池首次应用于我国卫星

 加快工业产品研制,填补国内工业化空白。经过科技与工业系统的共同努力,陆续开发出国产第一台电视机(华夏第一屏)、1千瓦超声波发声器、万能伞齿轮刨齿机、钴60治疗机等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工业产品和装备。在文革十年动乱中,虽然科技管理受到冲击,科技人员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工业、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突出的是取得了中国第一块太阳能电池并应用于历次航空航天工程这样重大的科技成就。

       3、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

新世纪以来,天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自2005年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设立了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投入10亿元,先后实施专项资金项目96项。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部署实施了三批55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总投资317亿元,其中研发经费74亿元,已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特巨型子午线轮胎一次法成型机、超导限流器等重大新产品195项,申请发明专利175项,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30.3亿元,利税15.2亿元。这些重要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天津自主创新步伐和产业化进程,取得了许多代表国家层面自主创新突破的成果,标志着天津正在由单纯制造走向发明创造。

在铜铟硒太阳能薄膜电池、高聚光太阳能电池、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等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在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配套材料开发与产业化上居国内领先水平。天津十八所开发的太阳电池等广泛应用我国卫星、载人航天、登月等航天工程。

在生物技术与干细胞研究上取得突破。198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自率先在国内完成第一例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来,移植病人500余例,长期存活(>5年)率在50%以上。2002年建成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06424,在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中国首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同年,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HAPO(促人血液血管生成素),测定了HAPO 的基因序列,实现高效表达获得高活性的重组HAPO。重组人的HAPO可应用于造血干/祖细胞扩增,用于治疗各种病因及放化疗引起的血细胞减少症。目前已进入新药研发阶段。

2005112,世界首例胚胎克隆的波尔山羊“津生”在天津诞生,标志着天津在动物克隆技术研究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为进一步开展体细胞克隆技术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膜分离技术和中空纤维膜开发上成效显著。19841986,天津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的“甲种分离膜制造技术”、“乙种分离膜制造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

1974年至1979年,天津工业大学(原天津纺织工学院)先后研制出中空纤维渗透膜及其生产工艺和设备,1979年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试验型中空纤维渗透器。新世纪初,天津膜天膜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高校多年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开发出一系列的中空纤维膜材料和膜分离技术,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多项科技奖励,建成我国最大的年产超过300万平方米中空纤维膜的产业化基地,为全国节能减排、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海水淡化及医药、生物制品、食品等领域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支撑。

天津膜天膜公司开发的中空纤维膜材料、组建与成套装备

在重大关键装备开发上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天津赛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多台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巨型子午线轮胎一次法成型机。公司总经理张芝泉获得2002年度天津是科技重大成就奖。

天津赛象公司开发的特巨型子午线轮胎一次法成型机

2008年,超百万亿次曙光5000A高性能计算机在天津下线。

中国首台超百万亿次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在天津下线

 

2009年,天津开发出目前世界上挂网运行的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超导限流器,处于同类限流器的国际领先水平。

 

世界上挂网运行的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超导限流器

 

二、天津科技60年服务和支撑经济持续发展
    1、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促进了医药、化工、冶金等产业快速发展。在医药产业上,自1959年以薯蓣皂素为起始原料研制成功可的松后,1963年经化学合成制得中间体(RSA)再经生物氧化制得氢化可的松,形成了皮质激素产业。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外同类产品进入,由于生产成本、质量等问题,皮质激素产品面临严峻挑战,通过实施生物脱氢技术等创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一举打败海外竞争对手,不仅占领国内市场,还成功地开拓了国际市场。上个世纪末,天津实施了中药现代化科技工程,超临界萃取、流化床、膜分离等先进共性技术在全市中药企业得到广泛应用,改变了中药传统中药水煮醇沉的高耗能、质量控制差的问题,开发出一批知名传统中药新剂型,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产品品质和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中新药业速效救心丸成为中药单品种销售规模最大的两个现代中药产品。
    在天津大学余国琮院士主持下,在化工热力学、传递理论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精馏工程技术和具有新型塔内件的高效精馏塔技术,直接应用于国内6000工业精馏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余国琮院士获得2003年度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

天津大学王静康院士领衔的研发团队攻克了工业结晶技术,为大型化工医药企业建立了100多条新型工业结晶生产线,并率先把信息化优控方法应用于工业结晶生产,其中在青霉素生产企业应用率达到90%以上,使我国青霉素产品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不合格跃升为优质产品,占有70%以上的国际市场。

新世纪以来,天津围绕提升制造业设计、管理和竞争力水平,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企业广泛推广应用,一大批企业实现了“甩图板”、“甩帐册”,实现了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管理,广泛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2、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天津市农科院侯峰、吕淑珍19591981年采用常规的育种方法,培育成功“津研”黄瓜,陆续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到新世纪初,津研黄瓜种植面积超过1500万亩。随后天津在白菜、菜花、芹菜、水稻、脱毒马铃薯、微型种薯、水稻等蔬菜与农作物品种创新上陆续取得突破,一批高品质的农业新品种在全国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天津膜天膜公司开发出一系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滤/超滤中空纤维膜分离装置、天津化工研究院开发的工业循环冷却高浓缩倍数技术,在国内污水处理、工业节水、海水淡化等方面建设了200余项科技示范工程,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污水处理及回用、工业节水水平,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海水淡化、水安全保障水平的大幅提升。中空纤维膜分离组建和装备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所在国家和天津市的支持下,先后在国内建成第一个千吨级和第一个万吨级的海水直接工业循环冷却科技示范工程。

围绕道桥、地铁、盐碱地绿化、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等重大城市建设工程,加大了科技攻关力度,在关键技术开发上不断取得突破,建设了一批科技示范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

4、为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上个世纪50年代,天津医学院朱宪彝教授开展了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等研究,建立了甲状腺轴系激素放射免疫测定诊断技术,促进了全国范围的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地方性克汀病的有效防治。

吴咸中院士是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和中西医治疗急腹症的奠基人,首倡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推动了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药学研究。他领导的研究团队,提出了通里攻下法与活血化淤法,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一条新途径。他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研究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科技奖励。2007年获得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